德國新電影

德國電影早期的發展從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經佛烈茲朗(大
都會.M..).穆腦(日出.最後一笑..).劉別謙(風流寡婦.生死悠關
..)等經歷過非常輝煌的一段時期,而到了60年代初期,德國電
影出現了危機:政府對電影停止實行經濟保險.導致大公司的
倒閉或合併(如新電影藝術公司.聯盟電影公司和UFA電影公
司);影片質量下降,但對於娛樂片所繳納的稅卻不降低;以及
電視圈的發展和競爭等.在1961年德國電影獎評審會竟找
不到一部值得授予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的人選,在經濟和
藝術上達到了最低潮.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
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,源於1962年的奥伯豪森第八屆西德
短片電影節。當時有二十六位青年電影導演、編劇和演員
聯名發表了一篇《奧伯豪森宣言》,宣稱要“與傳統電影
決裂,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讓陳規醜陋、商業伙伴和某些
利益集團的羈絆中解脫出來,以創立德國新電影”.”正如
其他國家那樣,在德國短片也已成為故事片的學校和試驗場
所”.”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語言”.”我們現
在必須要製作出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,這種影片需要自由.我
們必須打破常規,克服電影的商業性,要違背一些現實的愛好,
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”.大致這樣內容的宣言,標
誌著西德電影的轉折點.此後他們籌建德國青年電影基金會,
計劃以500萬馬克資助創作者,但計畫並未受到重視. 1965年
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成立,日後資助了許多作品,並出現了法
斯賓達、溫納荷索和文温德斯這些藝術上富有特色的導演.
他們的影片,如法斯賓達的《恐懼吞噬心靈》(1973),温
德斯的《愛麗絲漫遊記》(1973),和雪倫道夫的《錫鼓》
(1979)等片.德國新電影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
標誌,代表所有新崛起的.有各自的藝術特色的西德青年導
演的電影作品.而在德國新電影發展的初期,先驅者首推尚馬
希史特勞普(Jean-Marie STRAUB.她的影片追求一種布萊
希特式的啟蒙戲劇風格,堅持台詞.原著.思想真實懇切,要求
演員”少做動作.多念台詞”,作品中往往嚴肅.莊重而細膩.
亞歷山大克魯格(Alexander Kluge)也是先驅之一.他代表作
品”yesterday girl”,劇情大幅度的跳躍,採用不少紀錄手法和
漫畫式的表演,對主要人物命運的同情及對社會的批判,發人
省思的諷刺和特定的內容,都是他特別之處.本片曾獲得威尼
斯電影節的銀獅獎.而後像沃克雪倫道夫.溫納荷索.法斯賓達.
文溫德斯..都拍出許多揚名國際且具深度意涵之作!
都會.M..).穆腦(日出.最後一笑..).劉別謙(風流寡婦.生死悠關
..)等經歷過非常輝煌的一段時期,而到了60年代初期,德國電
影出現了危機:政府對電影停止實行經濟保險.導致大公司的
倒閉或合併(如新電影藝術公司.聯盟電影公司和UFA電影公
司);影片質量下降,但對於娛樂片所繳納的稅卻不降低;以及
電視圈的發展和競爭等.在1961年德國電影獎評審會竟找
不到一部值得授予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獎的人選,在經濟和
藝術上達到了最低潮. 1960年代初出現在西德的一次旨在
振興德國電影的運動,源於1962年的奥伯豪森第八屆西德
短片電影節。當時有二十六位青年電影導演、編劇和演員
聯名發表了一篇《奧伯豪森宣言》,宣稱要“與傳統電影
決裂,要運用新的電影語言讓陳規醜陋、商業伙伴和某些
利益集團的羈絆中解脫出來,以創立德國新電影”.”正如
其他國家那樣,在德國短片也已成為故事片的學校和試驗場
所”.”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的語言”.”我們現
在必須要製作出一種新的德國故事片,這種影片需要自由.我
們必須打破常規,克服電影的商業性,要違背一些現實的愛好,
創造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電影”.大致這樣內容的宣言,標
誌著西德電影的轉折點.此後他們籌建德國青年電影基金會,
計劃以500萬馬克資助創作者,但計畫並未受到重視. 1965年
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成立,日後資助了許多作品,並出現了法
斯賓達、溫納荷索和文温德斯這些藝術上富有特色的導演.
他們的影片,如法斯賓達的《恐懼吞噬心靈》(1973),温
德斯的《愛麗絲漫遊記》(1973),和雪倫道夫的《錫鼓》
(1979)等片.德國新電影在人們心中已成為一個流派的
標誌,代表所有新崛起的.有各自的藝術特色的西德青年導
演的電影作品.而在德國新電影發展的初期,先驅者首推尚馬
希史特勞普(Jean-Marie STRAUB.她的影片追求一種布萊
希特式的啟蒙戲劇風格,堅持台詞.原著.思想真實懇切,要求
演員”少做動作.多念台詞”,作品中往往嚴肅.莊重而細膩.
亞歷山大克魯格(Alexander Kluge)也是先驅之一.他代表作
品”yesterday girl”,劇情大幅度的跳躍,採用不少紀錄手法和
漫畫式的表演,對主要人物命運的同情及對社會的批判,發人
省思的諷刺和特定的內容,都是他特別之處.本片曾獲得威尼
斯電影節的銀獅獎.而後像沃克雪倫道夫.溫納荷索.法斯賓達.
文溫德斯..都拍出許多揚名國際且具深度意涵之作!
新電影的衰退
就像法國新浪潮電影一樣,新一代的德國導演反對電影商業化
,主張作者電影和藝術電影,在美學追求和製作方式上有許多和
新浪潮相似處.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拍攝了近百部作品,形
成持續不斷的創作高潮和聲勢浩大.歷時長久的電影運動.然而
在70年代末期,經濟危機已表明德國電影再次逐漸的衰弱,點影
市場出現蕭條,影片在國內的放映幾乎無法和製作成本平衡.新
電影對於資助財團的依賴,使電影藝術受制於團體和電視台,同
時也受制這些部門的政治態度.德國青年電影董事會也因資金
過少失去影響,在1976年解散.法斯賓達於80年代初期即英年早
逝,其他三大導演也紛紛轉至國外發展,90年代的德國電影市場
完全被好萊塢取代,有著先鋒運動表現主義(卡里加利博士的小
屋).室內劇(劉別謙作品).批判現實主義的民族電影也日漸消
逝.
參考資料:
德國新電影 黃玉珊譯